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意義嗎?

由小到大,做每件事總有因有果,彷彿整個世界都是理性和諧的,時間在一端開始,末日在時間軸另一端,事實上世事從不埋有種子從不凋謝,只有眼前一片茂密的叢林。

香港人很害怕玩耍休閒,因為玩耍休閒是沒有意義的。玩耍遊樂是浪費時間的,勤有功、戲無益,既然沒有意義,為什麼還要讓自己閒著呢?中國水墨畫獨特之處在於留白,這是世界其他傳統藝術都欠缺的哲學,留白予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若隱若現反而為意境增添更多,less is more,可惜藝術的哲學和生活的哲學沾不了邊,我們的生活充滿有意義的事,卻缺少想像空間。

很多東西,開始的時候、還未被認可的時候,是完完全全沒意義的,歐美有一種競技運動叫「疊杯」(Sport Stacking),或叫「速疊杯」,競技方式很簡單,把杯子疊高然後又把杯子拆散,鬥快,完。有意義嗎?毫無意義,對你日後有幫助嗎?杯子疊很快對你完全沒有幫助,可是當它受認可後,變成一種專業變成一種運動,它就被賦予了意義。如果疊杯的創始人身在香港,一定流行不起來,因為社會只會不停質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意義?」身邊充滿為什麼,但其實凡事並不都有答案,有啲嘢係無解架。

近日,怪獸家長又成熱話,為兒子報讀11個興趣班,把所有東西充塞著時間充塞著腦袋,難道這就是最有效的時間運用嗎?杜鵑姐,你為孩子報讀足球籃球,你會讓他在香港長大後做足球員嗎?你為孩子報讀非洲鼓,你會讓孩子長大後在灣仔的酒吧做伴樂嗎?當然不會,你想孩子做中環精英,最好做投資銀行,法律猛人也不錯,換言之,其實杜鵑姐為兒子做的,本身也毫無意義。

既然人生很多的事情都毫無意義,何不把時間留白呢,閒著沒時幹,腦袋反而最清晰細膩,勞勞役役的上班族總是在洗澡的時候,夜來攤上床的時候才靈機一觸,才切換到思考模式,才稍微解放了一下腦袋。小時候一次機緣巧合下遇到一個小發明家,問他靈感從何以來呢?他說靈感是無中生有的,沒有idea,不要急著去想,落街走走,四處逛逛,沒有靈感,倒不如小睡一刻,靈感或許就會突然出現了。

有時候做沒有意義的事,反而得著更多,因為你能發掘到更多的可能性。

以後父母質問你為何放學後都在打機踢波畫公仔,不要答因為適當的娛樂能放鬆心境調劑生活云云,為何別人放學後在補習你卻閒來沒事幹,不要答讓頭腦鬆弛一下之類,既然做什麼事都可以無意義,何不簡單直接回答:
「我鍾意」
「我喜歡」


數年前的單車冒險、幾千里的單騎長征,為那趟旅程架構網頁的時候,我在想目的那一欄應該寫上什麼呢?百思不得究竟之下我擺不了凡事總要有意義的枷鎖,創造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證明有夢想肯堅持就能成功」云云…回想起來Bullshit,我只不過想用自己的方式遊玩,這趟旅程,乜撚野意義都無。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土著哀歌

世界上的原住民都是悲慘的民族,無法融入現代社會就是萬惡的罪名,看著土地被「文明人」搶佔,卻無力回天,悲泣無聲。

到最恐怖的強權殖民者,莫過於移居福爾摩沙的漢人,台灣原住民和台灣人一片和諧景象,勢想不到一百多年前原住民是受到怎樣看待的。台灣自明末鄭成功政權退守台灣起,漢人開始逐步遷入寶島,然而台灣東部與南部則長久有著南島文化,即九大族之稱的原住民。在漢人眼中,長以天下皆為皇土,化外之地皆為番的心態看待其他文明,甚至只能說,在漢人眼中,原住民根本不是「人」。

那麼漢人是怎樣對待原住民的呢?胡適之父胡傳在著作「台灣日記與秉啟」中寫到:

“埔里所屬有南番,有北番。南番歸化久,初亦不茲事。北番出,則軍民爭殺之;即官欲招撫,民亦不從……。民殺番,即屠而賣其肉,每肉一兩值錢二十文,買者爭先恐後,頃刻而盡;煎熬其骨為膏,謂之'番膏',價極貴。官示禁,而民亦不從也。”

簡單來說,就是當地漢人「野生捕獲」原住民的話,不只殺了他/她,還要吃了他/她,而且菜式還十分巧手精緻,最恐怖的莫過於「番膏」,番膏如何製作呢?把原住民的肉都割下來烹調後,取其內臟骨骸加上各式中藥熬成葯膏,是為番膏,極盡殘忍暴戾,想像一下紅遍中港台的原住民歌手A Lin,在眾人面前殺了她然後宴請鄉親父老一起享用A Lin的頭腦手腳,再夾個大脾孝敬大姨嬸,留個肚腩肉做宵夜,當時的台灣大概是這個景況。用盡每個部位做食材藥方不就是漢人的文化精髓嗎?牛鞭鳳爪金錢肚牛柏葉鴨血豬潤雞子豬大腸,不好吃的就當藥用,鹿茸鹿尾巴海馬等,所以說在台漢人覺得活蹦活跳的原住民不過是人模樣的禽獸也不為過。

歷史上艱難時刻人吃人並不罕見,而唯獨漢人在吃原住民方面頗有研究,這大致可追溯到明朝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中「人部」的中心思想「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人類身上處理過的東西皆有藥用價值(頭髮、經血、紫盤車、人中黃等),莫說肌肉骨骼…台灣漢人還真虔誠模拜經典,在他們眼中,原住民同時是個會動的進補品。然而沒錯,世上凡是奇形怪狀又嘔心的食物都是壯陽的,台灣漢人還會吃番鞭(即原住民Jer Jer)。可幸吃番人的文化在日治末年慢慢衰落,現今台灣多族共處尚算樂也融融,究竟漢人還是原住民較野蠻還真值得考究。

除了台灣原住民外,澳洲原住民也值得一提。

有說澳洲原住民是世上第四人種,在獨立的澳洲大陸,孕育了與別不同的遺傳子,世上凡是與歐洲人通婚都只會溝深髮色﹣唯獨混血澳洲土著能保留金色頭髮。

澳洲土著(背包客愛叫他們阿寶)天生天養,甚至沒有蓋房子的傳統,澳洲政府捨棄白澳政策後良心發現,開始為阿寶免費建屋,不過十幾天,為阿寶而建的房屋都大概給燒了,為什麼呢?原來阿寶們五千年以來都蓆地而睡,變相把房屋都變成屯積食物的糧倉,然後一家幾口在門外睡覺,白人見形勢不對,硬是教育他們住在室內,結果阿寶們都在天板戳開一個洞,在屋內生營火,一個不留神就火燒後欄,結果阿寶還是四海為家,在公園遊蕩。

文化不同,擁有鐵炮科技的就肆意戲虐,看來是人類的本性。澳洲土著生育率本來就十分低,二十世紀初澳洲政府還公然立例硬搶原住民孩子代為養育,是為「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白人認為阿寶的文化低賤,連撫育權也應該剥奪,結果造就半黑不白的孩童,在社會上受盡歧視屈辱。

有一書叫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中譯「曠野的聲音」,講述一個女醫生跟隨澳洲土著部族在內陸歷險的故事,其中寫到:

「他們能夠在表面看起來毫無水分的地方找到水。有時他們會躺在沙地上,探聽地下的水,或者把手心朝下,在地上探尋水源。他們把長長的幾根中空的蘆葦插進地面,在末端吮吸,水就會冒出來,活像一座小噴泉。」

無論華人歐洲人非洲人也好,總要依水而活,埃及繁盛因有尼羅河,中國有長江黃河,中東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海地區也總是先進發達的,澳洲土著文明有趣之處在於他們因內陸而繁盛,因山石紅土而繁衍,是很少水份的文化。除了水外,阿寶大概是唯一沒有酒的文化,幾千年以來都沒有發現酒精,結果白人的來臨還帶來了酗酒問題,就像爆發了幾千年的壓抑一樣,近期調查阿寶平均壽命比白人低17歲,城市內的阿寶大概不能活超過40歲,生命真苦短。

雖然曠野的聲音作者其後承認內容不盡確實,但以小說角度觀看也可一覽澳洲土著文明與現代人的巨大差異,以及那種萬般無奈的被征服感,可幸澳洲幅員廣大,內陸還有些原住民部落保留原始生活習慣從未被探索,河水不犯井水,不好嗎?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八點正在香港站

走在繁忙的中環站
不同的上班族
不同的美女,不同的背影,不同的瘦麗美腿
世界上這麼多花紅酒綠
要怎樣才能嘗遍世界的珍美?

每次靈魂想出竅
就想起
我問你:你最想追求什麼?
你說你想要幸福

我說:我要賺錢,我要用錢追求所有
你說其實沒有錢 生活都可以好幸福

我常常以為自己很出世
但其實婷婷才是最出世

老媽子說她很幸福
突然我好像明白了什麼

望著婷婷的雙瞳,食指和大姆指夾著你的臉龐
眼前明明是一個小女孩
我以為自己看得透徹
但其實從來沒有透徹過

靈魂沒有出竅
我仍然在香港站到中環站的隧道中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情、理、道德

世上很多事情並不非黑即白,要分辨事情對與錯,可以從三方個方向考慮:情、理、道德


情:是指人情味、同理心,設身處地思考對方的難處,是不是無心之失呢?是不是初犯呢?是不是有難言之隱身不由己呢?
理:就是道理,有根有據支持,有跡可尋,這條公路只準走70,走了71就是理虧。
道德:普世社會的道德觀,即是別人、大眾的道理。

所有的考量都包含在這三個方向裡,這樣思考問題很有趣。


1。為何香港不準食狗肉?這是高登仔最喜歡爭辯的議題,總會引起兩方人馬對罵,「食狗無人性!」;「偽善撚!咁你又食豬食魚食蛋?」試試沿這三方面考慮
情:狗有靈性,對於養狗愛狗嘅人,你知道衝擊有幾大嗎?人家養臘腸狗,你在旁邊吃臘狗…
理:香港可以吃魚吃牛吃豬吃白鴿,為什麼就是貓狗不能吃?一樣是動物,沒有理虧。
道德:狗自古是家畜,是人類的朋友,吃狗不近人性有違道德,況且大部分國家都不準吃狗肉,完。

結論:所以香港不能吃狗,但其實人類根本自相矛盾,無計啦多人養狗無人養豬,道德是別人加在你身上的。


2。與16歲以下女生發生性行為犯法
情:只要是真心相愛,就沒有問題,根本年齡差異不應該是考量
理:只要身體成熟,就表示可以進行性行為,雙方願意又有什麼問題呢?
道德:16歲以下少女思想未成熟,可能做成少女日後心理創傷,社會有責任保護兒童

結論:咁點解有啲國家係14歲,點解有啲國家係18歲先?所以道德可以虧情虧理,玩哂嘅,道德觀念時移世易,你只可以跟著它走。


3。為什麼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情:愛人可以有很多個,但最愛的只會有一個,只有最愛才是婚姻
理:有能力負擔的,娶多少個又有什麼問題呢?
道德:一夫一妻制令家庭更融洽,況且我跟西方國家標準

結論:穆斯林家庭最多可以有4個妻子,歷史上有權有勢的人都有多於一個妻子,因為西方道德觀念,現代社會都行一夫一妻制。再想一想,大部份人是因為愛而結婚,還是因為法律效用而結婚呢?


接下來就是設身處地的問題


4。浸大學生會問深水埗明哥攞sponsor,有錯嗎?
情:學生是弱勢社群(不然為什麼學生有特惠票呢?)應該盡可能幫忙,只要sponsor的食物不浪費,就沒有問題
理:明哥和學生會雙方的協議,大家你情我願,有什麼問題?
道德:明哥出自好心幫助弱勢社群,學生卻濫用明哥的善心(明哥幫助最弱勢社群,學生不夠弱勢),明哥的資源應該幫助更弱勢的人。

結論:其實明顯地明哥贊助出不會影響日常營運的食物,明哥或許自己都不已為然,反而輿論已自行為他發聲。


其實現今社會就是充滿矛盾,合情合理的事,只要有違道德觀念,就可以輕易譴責其他人的立場,其實大部份人的想法是不是就正確呢?主流的意見就沒有錯嗎?公義和道德是不是一定掛鈎呢?茹素就是正義善良嗎?吃狗肉就是滅盡人性?大家的共識就是道德,道德引申法律,法律鞏固了主流思想,卻妄想和對與錯拉上關係。

道德觀念深深植入大家的腦袋,它不需要理據支持,卻用任何理據都不能推翻,是約定俗成,是金科玉律,所以道德撚可怕的地方,在於辯論之初就搶佔道德高地,然後連珠炮發亂槍掃射,不戰而屈人之兵,真高章。


情和理是內在的(intrinsic),是個人的想法;道德卻是社會強加給你的,外在的(extrinsic),一個人有多少內涵教養,是看他如何思考辯證,並不是看他能有多少隨波逐流,所以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自然受外界認可,轉個角度想,這個人亦可以極虛偽,因為他的思路只是「別人的思路」,是忠於自己還是忠於別人?

金庸筆下的岳不群,正正是社會道德矛盾的寫照,是「君子劍」還是「偽君子」?

西方諺語有一句:殺一個人是罪犯,殺百萬人是英雄(Kill one man and you are a murderer. Kill millions and you are a conqueror.)希特拉失敗了,他是惡魔是千古罪人,同樣殺人無數的成吉思汗、彼得大帝,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卻名流千古,是「軍事家」是「英雄」,道德是非對錯是怎麼回事了?


香港可笑的地方,在於虛偽的香港人被道德綑綁,所以示威遊行講粗口才是議題重點;所以騰出絕大多數產房給有「急切需要」的「遊客」是天經地義;所以在自己家迎合和說別人的語言是包容、多元化。


我們可不可以不這麼虛偽?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這五年會發生什麼事?

這五年會發生什麼事?

1。 本土文化掘起,香港人開始重視自己的身份,各種保護粵語,保護繁體字,保護舊街的民間聲音越來越大。

2。香港電影除了合拍片,就標榜純本地創作,更多賣弄本土特色,市井文化的小品,然而賣低俗的潮流轉瞬即逝。

3。香港會出現更激進派,當香港人發現對住這個無恥到極點的政府使用和平抗爭雖得人心但毫無威嚇作用,就不再流行靜坐、快樂抗爭,反之肢體衝突頻率越見越高,只等一次流血事件喚起各黨派的聲音,就像當年慕尼黑的Beer Hall Putsch一聲炮響起義紛紛。
紅旗越滲透,反對派更激進,反對派越激進,紅旗更要滲透。

4。高登一直會是最高人氣的討論區,只不過高登會香討化,uwants化,商業化,各種媒體、組織都在高登套資料、谷人氣,最後只有一堆製造輿論的用戶充塞版面,真正的用戶都在做CD-ROM,或留在某幾個小圈子topic。高登一日不簡化留言程序、不簡化版面、不以純討論區方向轉型,都難以做到4chan, reddit的level。

5。隨著廉價航空步步進迫,航程短流量多的機票越來越平,旅行越來越可負擔。對於放棄買樓的90後來說,短程旅行不失為一個慰勞自己的好活動。


6。阿信屋會成為另一種強權,當阿信屋網絡遍佈全港每一個社區,CEC國際會分拆阿信屋上市,阿信屋會以小型超市方向發展,發展近似澳洲supermarket 3分市場的情況: 領頭有Woolworths(百佳)、Coles (惠康),還有一間定位特別的IGA(阿信屋),當阿信屋市佔率越高,價格亦會慢慢上調。


7。電視的接收變得更有選擇性,每家每戶每個角落都有的Wi-Fi和EOIP (Everything-over-IP)的趨勢使得電視除了through大氣電波接收訊號,還可以直接從網上Stream節目,所以,香港電視無牌,都有得搞,重好有搞頭。

8。體感遊戲沒落,頭幾年搞是噱頭,之後幾年繼續搞是雞肋,真正hardcore gamers都係懶閪,左動右fing還不如按幾個掣,family market, feminine market 的profit 已經被任天堂skim過亦skim完了。


9。Facebook成為Personal Archive on the internet,把一切都放在網上的不便和危險性,相信用家幾年以來的Facebook經驗已經領教到,未來的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將會以instant,private, simple主導。

10。資訊性的媒介將變得前世未有的圖文並茂, Infographic 的使用量越來越多。

11. Apple會繼續成為科技界領頭者,不過為了照顧大眾的Apple已經偏離了初衷,真正的geek早以拋棄了 Apple轉投更小眾更有品味的品牌,Nokia 被收購後layoff的員工極有可能發展出新一代的Apple, 取回Apple上一個十年geek的地位。

12。世界各地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排華事件,當中國的資本佔領世界各地,受不了壓榨欺騙使橫手背棄承諾的當地人民會適時群起反抗,新的資本連累當地久居的華人了。

13。世界更講求Branding,image,marketing,實用耐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或者說,實用耐久只是次要。

14。品牌Logo都在大轉變中,除了維持簡約,還要捨棄曲線轉用直線,立體變平面。

15。咖啡店會開得越來越多,信我!香港街頭會發展出更多只做外賣的小型咖啡店,出售即磨上乘而又便宜的咖啡。

16。電腦,電話越來越兩極化:給科技白痴用的商品(觸控,圖像主導,基本文書處理,bundle的既定程序);注重customize,高效能的商品 (open-source, command base, developer option)

17。年青人開始出盡法寶建構居住空間,如租用唐樓天台,自製剖房。

18* 亞視繼續被紅色資本輸血燒錢,繼續是垃圾電視台。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父母是你最大的敵人

先別被標題嚇怕,姑且看下去。

世上諺語都愛偏坦長輩,「忠言逆耳」、「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可是時而世易,上一輩的成功之道是否放諸四海皆有作為?長輩的意見是否在自己的興趣上出發?在「為你著想」的背後,又有什麼考量呢?

還記得中學的時候,其中一個大難題就是選科,舊制中三大考完畢,就要思索take咩科,理或文或商,明明自己數學不太靈光,只因長輩要求,兄長建議,老師意見,就斷定了我要讀A-Maths而放棄喜愛的Visual Art,結果上堂聽不懂,渾渾噩噩考了個僅僅合格的成績。讀書生涯裡最好的決定,就是大學自行副修人文學,讀上喜愛的科目,感覺大不同,起碼很少打嗑睡(對我來說上堂睡得少已經很好了),在哈爾濱交流時念唐魁玉老師的中國社會思想史,科大洪長泰教授的East Asia and the West,都是回想起來津津樂道的科目。

選讀喜愛的科目,只是簡單不過的事,別和我說什麼前途,好grade與否,一個科目影響能有多大?

大中華區家庭觀念重,凡事均需顧及家人,又要咨詢家人意見,但意見總是求安穩,走別人走的路,有跡可尋、有例可循的路,走到爛的路。

這一年來受過不少報章訪問,一條必問的問題是「做決定時如何說服家人?」,要說服家人先要做萬全的準備,準備怎樣應對家人的提問質疑,的確,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準備」說服家人,而不是為做決定而做的「準備」。有一次和一位年輕創業家朋友接受訪問,回應這條問題時他說,決定創業時把畢生所有積蓄都投放進去了,試問這樣的決定如何能夠說服父母?

當父母的,最希望子女安穩生活,穩中求勝,循循善誘,卻忘記了如何放開手,子女不懂獨立思考,也喪失了創造力。

還記得在澳洲生活時,一位很照顧我的Marion老姨姨就說過,澳洲的家庭總是希望兒女快點學會照顧自己,到了14歲法定兼職工作年齡就讓他打工賺點零錢,成年後就扔他一點錢,讓他自己去歐洲背包旅行一下,學會獨立生活,自己靠自己。嚷著要留在父母身邊,會被一腳踹出去。當然這是一個個別例子,但澳洲父母大都學懂如何放手。

很多香港家庭實在到了匪疑所思的地步,出外吃個晚飯要知會父母,都18歲了10時前要歸家,exchange要思前想後追問宿舍環境,電話一刻不能離手,生怕一天沒有一通電話兒子會被吃掉,使得縱叫成年人,落油煎個荷包蛋也不會,難怪現今社會一堆高分低能,啃老族,御宅族,社交恐懼症患者,當然還有數不清的阿源。



德國的教育系統領先國際,各國爭相仿效,其教育宗旨離不開培養創造力,讓孩子享受創造的成功感,放手讓孩子砌積木,堆城堡,城堡或者會倒下會站不穩,倒下了就思索地基哪裡出現問題,大不了再堆砌一次,一直指引著他砌lego,即使砌出一模一樣的國金、台北101、巴黎鐵塔,砌完後少了一份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只有一份空洞的眼神,呀,當然還有摸住頭臚得個稱讚說聲叻叻豬。

2013年2月9日 星期六

市容



在澳洲待了整整一年,愛上那種靜慢休閒的步調,剛剛回來不久,看一看香港的人文市容,分別真大。

之前踩單車每當快要到澳洲大城市,查看地圖時每次都驚嘆城市規劃者的獨到眼光和地理審美觀。澳洲的大城市有幾個共通點,SydneyMelbourneBrisbanePerthRockhamptonTownsvilleCairnsAdelaideGympieGladstoneMackay全部一樣,依山靠海而建,一條河流劃開城市兩邊,或分North BankSouth Bank,或分East sideWest side,一條大橋貫穿CBD,橋下帆船氣艇悠悠前進,城內一個綠油油的Botanic Garden供人席地而坐野餐看書曬太陽,市外還有Race CourseShow ground, 一年一度的馬戲團巡迴演出或各個大時大節,就會擠滿襯熱鬧的市民。公共墳場建在清優恬靜處,旁邊放幾張木長椅,憑吊後安坐一下,反正處處都可以是景點。

難怪Melbourne連年獲得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英國殖民政府有沒有用盡一分一毫,保留廣闊的公共空間,沒有小街放滿竹蘿,卻有大街和花叢。

同樣的城市規劃在香港也出現過,英國殖民政府最初也是看上維多利亞港天然地分隔兩岸,在山頂上建設英人居所,再開發當時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赤柱,就是在則建立英軍墳場,也同樣怡人怡居,說實在,赤柱的公屋要比那些天璽龍一柱擎天值錢得多了。

現在的香港和當年的英式規劃實在相距甚遠,當然香港舊街老城區很有特色,但內裡卻充分表現出香港人唾棄生活質素換來的擠迫髒亂,最上層只見到利益,把店面間得越細越好,餐廳店面太小,把桌椅放得越密越好,久而久之,大家都慣了筷子頂著旁邊不知明的搭枱阿叔吃著譚仔米線。

還記得前幾年英國一篇報道,說新式倫敦住屋只有六百尺,評語是不宜居住。再看看香港,再細的板間房也說「有需要」「其實幾四正」,換轉在歐洲,或者輿論標題會是「集中營再現」。

很多時候,一個民族的審美觀在地圖上已經可以略窺一二,方方正正的街道充塞一個角落,公園放在另一端,以及環型街道配上各個大小公園作點娺,城容優美與否高下立見。

近幾年四處遊走,最不堪入目的規劃在哈爾濱,哈工大正門富麗堂皇,就是入口走廊也有40米闊,可是這個入口走廊只是裝飾,盡頭竟然是一條打橫放的高架馬路,要出校門竟然是越過小門口再走過天橋底,設計者真天才也。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英法德


歐洲璀燦文明有賴三國領導,英國法國德國,在羅馬人眼中,三個地區都不過流著蠻族血統,奧古斯都大概不會想到竟然是茹毛飲血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支撐起未來的歐洲。

先說說英國,英國領導了貿易和政治。

雖說16世紀英國以海盜起家,但當國際法日趨成熟時,反而是最遵循法律的國家。

各式殖民,就英國的產業改造式殖民最成功,成功之處,不外乎把貿易和政治的交互點:法治推到頂峰。商貿有規可循,爭執有據可依,自然有理說得通,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就以貿易利益來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也造做了無數卓越的外交家和政務官,現時國際爭執中的獨立仲裁人(Arbitrator)也多屬英國背景,難怪英國最頂尖的學科還屬PPE (Philosophy, Politics, Economics )

上個學期人文學教授William Liu有個有趣的演譯, 鴉片戰爭在中國人眼中是紅毛子輸入毒品遺禍中國,在英國人眼中戰爭的爆發卻是捍衛自由貿易原則,事實上鴉片在中國以外都是自由流通商品。清廷越是要查禁,人們就偏要吸食,就像現在的荷蘭一樣,其他歐洲人比荷蘭人更渴求大麻花,大麻花在荷蘭國外的流通量比荷蘭多得多。英國在華唯一搵食工具被禁,米路被斷,大戰一觸

法國則是文化的領導者。法國以文化起家,飲食、文學、電影、劇作、時裝都獨當一面,對藝術的追求更是冠絕全球。

在澳洲浪遊的時候,來自英國的單車兄弟就說過英國人是”Eat to live”,法國人是”Live to eat”,最簡單的carbonara,洋蔥煙肉斬碎,打入蛋黃忌廉,芝士放面,在法國人手上也見得特別美味。反之在英國要享受餐肴,除了Full English BrekkieDevonshire Tea,其他實在難登大雅之堂,英國作家Maugham就說過”To eat well in England, you should have breakfast three times a day”,也不見得英國其他地區好得去邊,真可悲。

前文說到一起roadtrip的藝術家Daniel賣畫為生,也得“ask the French to go sell the pictures”畫是我畫,sell畫的時候還得靠法國人的嘴臉,就是有多點兒說服力嘛。

法國文化的吸引力使得她成為全球最多人旅遊的國家,理所當然地, 巴黎也是遊客吞吐量最大的城市,一個歐洲國家竟然有能力把美國中國壓下去,不神奇嗎?

說到科技,當然是德國領頭了,自19世紀末,德國已經是全球科技領頭者,最先進的大學都在德國。有說美國現今的科技都是建基於德國人的努力,二戰後大批德國科學家就被禮聘到美國發展,「要不是德國照顧你們美國,完蛋了!」

當然上面三者欠缺了很多陳述,只是想簡明英法德分別是歐洲的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支撐起歐洲文化。易中天說過政權要穩固,就要錢袋子、筆桿子、槍桿子,類比起文明要穩固,也不外乎錢袋子、筆桿子、槍桿子。

有空的話(當然還要有閒錢),真想到歐洲流浪一下。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男人的浪漫


男人的浪漫不只是一個潮語,還包含著每個男人心中對生活的激情。在香港,最能找到佬味的,或者就是那個樓下up dub的茶餐廳,幾個男人三五知己圍著隊青島,食個火腩飯,chur枝煙,,一枱兩三個,暢所慾言,想飲酒可以去club,但又要bluff自己什麼家底什麼職業什麼學系,當個個都突然成為ibanker的時候,不覺得吹噓得很累嗎?

又想訴說一個澳洲的經歷。

一次在西澳的沙漠中,大概在Exmouth以南300km,炎炎烈日下把單車停泊在三岔口休息,一架Caravan煞然停下,那個男人沒說多少句就遞上了冰水幾支,俗語有雪中送炭,當日有烈日送冰水,如獲至寶。3個月後,我踩到QueenslandCairns,再度遇上那個男人,他叫Clint,身形肥大。我在他家住了一個禮拜,同屋還有兩個麻甩佬,MattKarl。三條仔老友鬼鬼從小相識,溝通方式很不灰諧, 一次我們四個喝得興起,大家要分享做過最瘋狂的事,他們的故事,或許比男人的浪漫更浪漫。話說當年3 idiots 在放spring break,終日在家無所時時,不是手握滑鼠就是手握紙巾,Clint打趣說不如離開Cairns,看看澳洲還有什麼好玩的,當Karl認真mode想問目的地在哪裡時,其實三個屁股已經安頓在車上了,造就一場心血來潮的road trip。詳細就不說太多了,反正不外乎是把妹喝酒交朋友,洗錢fing錢打大交,結果是Clint因為酒精中毒送了去醫院,私家車去白車往反,及後幾個禮拜都哽不下東西。

不就是一場糜爛的鬧劇嗎?怎麼不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英文有句諺語,bad decision makes good story. 在我看來,所謂男人的浪漫就是一程沒有目的的旅行和一個預計不了的結局。

一個男人,西裝骨骨,自幼都是同齡楷模,琴棋書畫樣樣皆能,學業永遠名列前茅,又如何?一個沒有故事的男人,就像海盗船的寶藏,打開一看,空空如也,拿走的只有一個奢華的外殼,納悶得想把寶箱填滿。把你帶到酒吧,分享當年如何擊敗爭英文oral第一的Richard;摸著波爾多紅酒杯,和你訴說與Leonardo并肩苦讀AL的辛酸,真無聊,不妨把杯中普羅旺斯的紅酒大力撥在他面上,他會感激你生命中又多了一個璀璨的經歷。

友人說我四處遊歷一年半,整個人都變了,的確,我更貪玩,健談到一個不可理喻的地步了。但假期時放縱自己,有何不可?酒精消化後還不過是碳,氫,氧和能量? 做到了Work hard play hard,為何又要飽受白眼?

任何澳洲的hostel都有一個開揚的平台,上面只有一張大圓枱,要麼躲在房間,要麼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者,不管喝下去的是啤酒還是咖啡,手上拿著的是畫筆、煙草還是植物,都不外乎是興高采烈地談天說地交流文化分享經歷,德國人說說怎樣順風車遊澳,法國人說怎樣轟烈的戀愛,愛爾蘭人如何和吉卜賽人打bare knuckle,澳洲人怎樣居無定所,所有所有,都讓小故事變成大故事,為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黑色白色,混在一起又是新的顏色。男人的浪漫,可以是找到知音人的激動和喜悅,激情的男人都有一種顏色,當幾種顏色交熾在一起,彩虹便應運而生。

Clint說,那年spring break就是年少輕狂的最佳印證,也記載了三兄弟最快樂的時光,一場「有意義的糜爛鬧劇」,不可以嗎?

PS: 我無意去批評「踏實生活」的人,只是大家都愛嘲笑少數人怎樣燃燒生命,空有理想,在少數人眼裡,那些人更像是虛耗光陰,空有現實。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更自由的日子


單車征服澳洲已經完結了好一陣子,想不到故事沒有告一段落,昨天有一份報章聯絡上我做採訪,這一次沒有「被」報道硬銷朋友去世,什麼來自哪個階層,加上記者是一個比我年輕的女孩,直說採訪目的也只是報道一些勵志的故事,沒有壓力,本以為什麼都可以有話直說,原來有些東西還是講不出口。

她問我,去了澳洲這麼久,回來香港難適應嗎?

我呆了半响,說,適應,當然適應,始終是土生土長香港人,這裡我生活模式較適合我。

其實單車冒險之後,還有一段插曲:

813號,放手單車,旅程繼續。

到達Brisbane後,我把單車和所有裝備送給了路上認識的一個朋友,一個經營家庭農場的農夫。接下來還有一個多禮拜,要去Sydney走走。

八月中,一個尋常的冬日中午,在開往Sydney的公路上,我伸直右手,豎起大姆指。

接載我的是兩個藝術家,或者說是哲學家,反正沒有更好的形容了。JosephDaniel,分別是蘇格蘭人和意大利人,年紀相約,好像比我更小。

他們兩個很少說話,開始時氣氛有點尷尬,後來我才發現,不用多說話也能溝通才是最好的溝通。車上十分凌亂,擺滿奇怪的畫作,亂七八糟的手寫樂譜,中間夾雜著餅乾碎,霉爛的芝士塊。Joseph提起結他,結他頭伸出窗外,一陣unfamiliarcord飄出窗外,Daniel從小盒中取出一點乾草,用薄透的煙紙捲起,點燃起來,吸一口,慢慢呼出,傳給下一個,忽然發現,那個奇怪的cordBob Marley一定有點關係,斜陽西下,路途上金黃一片,時間好像停頓了,只有眼皮不斷垂下。

在往Sydney的路上一個必經的城市是Byron BayDaniel只說了一句“This place has no soul”,然後就走小路去了一個叫Nimbin的神奇地方。

之後的幾天好像都迷迷糊糊,回想起來,他們手上好像只有那個結他,口裡都輪流叼著那口煙,而我呢?手上的是一枝畫筆。有時候我們什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目的地,車頭dashboard上的叔本華文集或者更能撐起肚皮。

眼皮能撐開,紅根卻沒有消失,每個早上,我都會發現那本畫簿又多了幾張sketch,每幅畫都沒有既定的實體,只有一些疑幻疑真的線條,但我肯定,每張畫都表達出我的思緒,我對未來的恐懼。

後來Daniel跟我說,他們的職業就是永無止境的旅行去尋找生命的真理。這些凌亂的畫作樂譜文章就是他們賴以為生的至寶,走到世界的某一處,總會有人欣賞,有緣賣出去就是旅費。在往Sydney的路上,是我人生最發放光茫最有靈感的幾天。

香港的生活模式真的適合我嗎?其實我在說謊,我只是再次被淹沒在眾人的思想洪流之中,記者問我 「 去了澳洲這麼久,回來香港難適應嗎?」的一瞬間,我好想說出以上的故事,但我覺得這個經歷不太適合放在香港的勵志版,這篇文章還是讓有心人看到就好了。

Daniel最後去了東歐繼續流浪,Joseph還要待在澳洲,真希望能到歐洲會合他們,繼續不會完結的旅程。


ps: 如果大家對這經歷有興趣,可以google一下澳洲New South WalesNimbin ,在那裡,每個都是不忌諱的藝術家,個個席地而坐,十分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