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璀燦文明有賴三國領導,英國法國德國,在羅馬人眼中,三個地區都不過流著蠻族血統,奧古斯都大概不會想到竟然是茹毛飲血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支撐起未來的歐洲。
先說說英國,英國領導了貿易和政治。
雖說16世紀英國以海盜起家,但當國際法日趨成熟時,反而是最遵循法律的國家。
各式殖民,就英國的產業改造式殖民最成功,成功之處,不外乎把貿易和政治的交互點:法治推到頂峰。商貿有規可循,爭執有據可依,自然有理說得通,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就以貿易利益來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也造做了無數卓越的外交家和政務官,現時國際爭執中的獨立仲裁人(Arbitrator)也多屬英國背景,難怪英國最頂尖的學科還屬PPE (Philosophy, Politics, Economics ) 。
上個學期人文學教授William Liu有個有趣的演譯, 鴉片戰爭在中國人眼中是紅毛子輸入毒品遺禍中國,在英國人眼中戰爭的爆發卻是捍衛自由貿易原則,事實上鴉片在中國以外都是自由流通商品。清廷越是要查禁,人們就偏要吸食,就像現在的荷蘭一樣,其他歐洲人比荷蘭人更渴求大麻花,大麻花在荷蘭國外的流通量比荷蘭多得多。英國在華唯一搵食工具被禁,米路被斷,大戰一觸
法國則是文化的領導者。法國以文化起家,飲食、文學、電影、劇作、時裝都獨當一面,對藝術的追求更是冠絕全球。
在澳洲浪遊的時候,來自英國的單車兄弟就說過英國人是”Eat
to live”,法國人是”Live to eat”,最簡單的carbonara,洋蔥煙肉斬碎,打入蛋黃忌廉,芝士放面,在法國人手上也見得特別美味。反之在英國要享受餐肴,除了Full English
Brekkie和Devonshire Tea,其他實在難登大雅之堂,英國作家Maugham就說過”To eat well in England, you should have breakfast three
times a day”,也不見得英國其他地區好得去邊,真可悲。
前文說到一起roadtrip的藝術家Daniel賣畫為生,也得“ask the French to go sell the pictures”畫是我畫,sell畫的時候還得靠法國人的嘴臉,就是有多點兒說服力嘛。
法國文化的吸引力使得她成為全球最多人旅遊的國家,理所當然地, 巴黎也是遊客吞吐量最大的城市,一個歐洲國家竟然有能力把美國中國壓下去,不神奇嗎?
說到科技,當然是德國領頭了,自19世紀末,德國已經是全球科技領頭者,最先進的大學都在德國。有說美國現今的科技都是建基於德國人的努力,二戰後大批德國科學家就被禮聘到美國發展,「要不是德國照顧你們美國,完蛋了!」
當然上面三者欠缺了很多陳述,只是想簡明英法德分別是歐洲的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支撐起歐洲文化。易中天說過政權要穩固,就要錢袋子、筆桿子、槍桿子,類比起文明要穩固,也不外乎錢袋子、筆桿子、槍桿子。
有空的話(當然還要有閒錢),真想到歐洲流浪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