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待了整整一年,愛上那種靜慢休閒的步調,剛剛回來不久,看一看香港的人文市容,分別真大。
之前踩單車每當快要到澳洲大城市,查看地圖時每次都驚嘆城市規劃者的獨到眼光和地理審美觀。澳洲的大城市有幾個共通點,Sydney、Melbourne、Brisbane、Perth、Rockhampton、Townsville、Cairns、Adelaide、Gympie、Gladstone、Mackay全部一樣,依山靠海而建,一條河流劃開城市兩邊,或分North
Bank、South Bank,或分East side、West side,一條大橋貫穿CBD,橋下帆船氣艇悠悠前進,城內一個綠油油的Botanic
Garden供人席地而坐野餐看書曬太陽,市外還有Race Course和Show
ground, 一年一度的馬戲團巡迴演出或各個大時大節,就會擠滿襯熱鬧的市民。公共墳場建在清優恬靜處,旁邊放幾張木長椅,憑吊後安坐一下,反正處處都可以是景點。
難怪Melbourne連年獲得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英國殖民政府有沒有用盡一分一毫,保留廣闊的公共空間,沒有小街放滿竹蘿,卻有大街和花叢。
同樣的城市規劃在香港也出現過,英國殖民政府最初也是看上維多利亞港天然地分隔兩岸,在山頂上建設英人居所,再開發當時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赤柱,就是在則建立英軍墳場,也同樣怡人怡居,說實在,赤柱的公屋要比那些天璽龍躉一柱擎天值錢得多了。
現在的香港和當年的英式規劃實在相距甚遠,當然香港舊街老城區很有特色,但內裡卻充分表現出香港人唾棄生活質素換來的擠迫髒亂,最上層只見到利益,把店面間得越細越好,餐廳店面太小,把桌椅放得越密越好,久而久之,大家都慣了筷子頂著旁邊不知明的搭枱阿叔吃著譚仔米線。
還記得前幾年英國一篇報道,說新式倫敦住屋只有六百尺,評語是不宜居住。再看看香港,再細的板間房也說「有需要」「其實幾四正」,換轉在歐洲,或者輿論標題會是「集中營再現」。
很多時候,一個民族的審美觀在地圖上已經可以略窺一二,方方正正的街道充塞一個角落,公園放在另一端,以及環型街道配上各個大小公園作點娺,城容優美與否高下立見。
近幾年四處遊走,最不堪入目的規劃在哈爾濱,哈工大正門富麗堂皇,就是入口走廊也有40米闊,可是這個入口走廊只是裝飾,盡頭竟然是一條打橫放的高架馬路,要出校門竟然是越過小門口再走過天橋底,設計者真天才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